在高考重压下,不少高中生存有情绪不稳、紧张、易怒、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食欲不振、精神恍惚等神经衰弱症状,甚至走上厌学弃学、厌世轻生的歧途。省内某中学一份随机抽样调查显示:12.13%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农村学生比例高于城市;54.8%的高中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家庭、社会、学校、自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整个社会对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无视,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无法求解,大大加剧了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对于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不敢乃至羞于心理咨询,遇到问题后没有及时得到疏导,导致最终问题不断恶化。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行动,正确引导。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唯分数”论,切实减轻高中生心理负担。要引导社会不要只看眼前学生学业成绩,还要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要反对目光短浅,不顾学生健康成长的狭隘之举。同时,媒体应引导社会、学校、家长,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适当的调节目标,促进学生心理问题好转。
强化全社会关爱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呼吁全社会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强化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师进校园,大学心理老师与高中生心拉手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度过“高考前”阶段,为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打下好的基础。
引导学校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一直以来,由于重视不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几近空档。据省内一所知名高中的调查,该校1300名学生,仅有3名心理老师,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学生面临心理问题的时候,学校应第一时间帮助解决。如成立专门部门,结合学生具体问题给予具备针对性的专业化意见,进行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鼓励学生走进咨询室,打开心门;设置健康教育课程;培养专兼职师资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等。
发挥好班主任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各班要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多与学生相互沟通和交流、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等;还可以通过运动或是进行短暂的娱乐等方式调节情绪,让学生暂时从压力中解脱出来,避免问题恶化。
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并引导学生训练与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在强化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更新观念,接受更加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把接受心理辅导常态化,这样才会在碰到问题及时求助。同时多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调整与调节能力,自我转换、有效化解问题,确保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