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比分365 >> 学生园地 >> 家长学校 >> 家教经验 >> 正文
孩子是否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路         【字体:
孩子是否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路
作者:记者 陈鹏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951    更新时间:2018-2-7

“北大毕业”“留美研究生”的身份标签与“12年未回家过春节”“与父母决裂6年”连在一起,会产生什么反应?  

近日,一封儿子“控诉”父母的万言书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什么样的恩怨让父母与儿子之间落下如此裂痕,难以弥合?父母与儿女,在爱与被爱之间,还有多少情感黑洞说不清,道不明?当前亲子关系的发展演变呈现出哪些变化和特点?我们又该如何思考家庭教育所折射的问题?  

   

1、“孩子没有理由不听父母的”  

“过度关爱”是故事主人公王猛(化名)以万言书“控诉”父母的最大“罪状”。在长文中他列举的几个记忆深刻的事例,包括母亲不接纳他男孩子刚强、自主的气质,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一切;他喜欢奥数,但母亲并不支持,反而在他遇到挫折时冷嘲热讽;求学路上,高中想换学校却遭到父母拒绝,在北大求学直到在美国读研究生,均被父母通过“老朋友”远程操控。  

王猛的遭遇得到了一些网友的同情,尽管属于个案,但没人能否认,类似的细节时常出现在我们身边——不停攀比别人家的孩子、强迫孩子做交际筹码、把包办一切包装成爱……教育专家尹建莉对此分析说,子女和父母不幸形成“绞杀关系”,父母往往是难以改变的一方,因为他们是家庭关系的建构者和主导方。她认为,作为子女,当意识到无力改变时,最好的方法是远离,“王猛的选择既理性,又妥当”。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于甜在保送研究生期间,被心仪的学校拒绝了。面临着升学的迷茫与焦虑,她向父母提出“留在本校读研”,但是却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在于甜看来,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瞎指挥”,“从小到大,学习、个人生活,甚至职业选择都被束缚了”,而她一直期待与父母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能够互相敞开心扉。  

“孩子的独立性与父母的支配欲就是矛盾体。”研究家庭教育30余年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告诉记者,“中国的父母控制和支配孩子的欲望往往过于强烈,这是由于中国有着‘人身依附’的传统观念。家长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没有理由不听父母的。在家庭关系中,家长与子女的地位很难平等,单向的管束多、双向的互动少,单纯说教多、实践锻炼少”。  

   

2、升学要素主导家庭教育  

孩子与父母相处的矛盾,远比“控制和支配”更为复杂。十年前,赵忠心曾总结亲子关系的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控制型、溺爱娇惯型、有条件的放任型,“有条件的放任指的是家长特别关注学习成绩,如果学习好,其他都可以不用管,这种情况以往也不鲜见”。  

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素质教育不断扩展,记者发现,从总体上看中国家庭关系中的亲子关系正在好转,尽管父母与孩子之间观点各不相同,但双方已懂得妥协。  

70后的张琴家住上海,有一个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琪佳。琪佳认为自己与父母是“朋友关系”,在日常的沟通上不存在问题。当触及不诚实、不懂感恩的“原则问题”时,张琴才会和孩子红脸。  

2017年,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主持一项针对8000名上海家长的问卷调查,经过与十年前的监测结果对比发现:目前,家庭中亲子互动获得极大改善,家长更倾向于平等对待孩子,学习、做人、交友是亲子交流的主要内容,做人和品行占比很大。  

但是,该研究同时表明,升学要素依然是影响家庭教育的主导因素。家长对孩子有着很高的教育期待,“近一半家长期望孩子成绩在班级前5%,超过九成家长期望孩子学历在本科及以上”。人们在评价指标上,依然把学习成绩摆在第一位,而培养出孩子的素质和品格被忽视。杨雄反问:“孩子品格优秀、成绩不尽如人意,大众会认为这样的家庭教育成功吗?”  

这种变异的社会评价标准无处不在,而让家长产生焦虑的还有他们自己的虚荣心。“别人家的孩子”或多或少地影响张琴的家庭教育方式,她坦言:“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虚荣心作祟,但是能够做到完全抛开不顾,几乎没有家长能做到。”  

   

3、应把孩子视作“即我非我”的独立个体  

1919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谈论家庭改革,其中提到“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教育孩子应该有三个步骤即“理解”“指导”“解放”,做到“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孩子是‘即我非我’的独立个体,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赵忠心表示,即使100年过去了,现在的家庭教育依然存在三个误区:盲目的超前教育,对孩子智力进行掠夺式开发;家庭教育的片面性,只强调学习、忽视品格和能力;学校化倾向明显,家长抛弃自己的职能,成为学校的承包机构,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如此重视家庭教育的中国,为什么还是容易出现问题?杨雄直言,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家长一方面从来不给孩子磨炼意志的机会,却又要求孩子与别人竞争。家长期待过高,孩子反而会发挥不好。学习压力太大、心理负担过重,孩子就会丧失自信。  

在中国,有太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为人父母。“家庭教育也是在教育家长,是家长自我修养的过程。”赵忠心表示,家长必须明白,今天照顾的最终目的是将来“不照顾”,要使其尽早摆脱家庭“保护伞”,否则,培养出来的孩子,家长永远都不放心。  

“在家庭教育中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杨雄提醒家长,很多家长认为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考进好的学校,将来出人头地。在我看来,升学只是孩子成长中间的一小部分,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个性,并形成良好的人格。  



文章录入:梁艺懿  责任编辑:周美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广告298X245
    >> 专题栏目